English

作家如何利用电子书

2001-01-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正像我们以前的多次报道所描述的那样,很多出版家至今认为电子书只是出版工业的一种技术前景,读者则觉得那是属于下一代人的阅读选择,但作者们却走在了前列,也许他们的名望和专业知识都大大逊色于这一行内的很多人,但他们是勇敢的实践者,他们知道去哪里寻找自己作品的读者,这是一切成功的开始。他们所要做的,便是回到家里,打开电脑,上网。

作者们的成功令人惊奇,也足以令我们着迷。

从痞子蔡到斯蒂芬·金

目前在国内,要作者绕过出版社自行出版是不现实的。要想出版自己的书,仍然首先需要出版社的认可。问题是,对一些默默无闻,其作品又没有什么明显商业卖点的作者来说,单纯以作品打动出版社是相当困难的。互联网的出现,为那些有志写作的无名小卒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第一个也是最好的例子是台湾的学生网络写手蔡智恒(痞子蔡),先是出于个人喜好,他开始在网上发帖子,按章节连载,后来竟深受网友喜爱,他的小说被转贴到全世界的华人网站,终至欲罢不能,竟有“入戏”至深的网友流着眼泪发信给他,求他不要让轻舞飞扬———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在结尾死去。网上的轰动引起了网下的注意,出版商很快蜂拥而至。

后来国内的这一批网络作家也无不如法炮制,其手法大同小异,先在网上引起注意,并将这种注意力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推广活动———如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学大赛”———加以放大,预先为出版商制造了足够的卖点,于是“复归传统”地出书,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我们注意到,痞子蔡们的作品最初并不是以电子书的面目出现的,将自己的文章最早在网上贴出来(如果还谈不上“发表”的话)的时候,只是一段段的电子文本,没有包装,是活页的;没有定价,是免费的;没有销售,只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网络社区予以传播,只好比写好了手稿,给几个亲友同仁朗读一遍,还远远谈不上“出版”二字,真正的出版活动要等到出版社的编辑打来电话才算上了正路。

此后要说的便是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去年两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网络出版实践,此君自1998年夏天在缅因州自家门口的马路牙子上被一辆大货车撞倒,险些命丧黄泉以后,便好像突然开了窍,从此与出版商离心离德,不甘受他们的层层盘剥,一心要做自己的主人。经过几个月的卧床疗伤之后,他终于在网上推出了自己的电子书,引起巨大轰动,超过50万人下载了这本售价两块半、只有34页、名为《子弹骑手》的小说。

金首战告捷,信心倍增,未几,便开始实施一个更为狂野的计划,此前的《子弹骑手》还与大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合作,读者也得通过出版商的网站或亚马逊网上书店付费下载,这一次从写作———出版———销售,他要自己来一回全活儿。名为《植物》的这部小说的操作完全抛开了出版公司,读者只在金的个人网站www.stephenking.com上才能下载,亚马逊不过充当了一个代收书款的出纳员角色。

不仅如此,金还口出狂言,公开宣称要做大出版商的掘墓人。金的特立独行旋即在出版界造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恐慌情绪,尤以那些中小出版商为甚,在大出版商和即将到来的“自行出版”风潮的夹击之下,他们眼中的末日仿佛已经不远了。

斯蒂芬·金也带给很多艰难起步的小作家以莫大的鼓舞,这种昂扬的情绪在中国的表现,便是也有作家公开声称要做中国的斯蒂芬·金,但很快便没了声息。情况的确不像作者们想的那么好,也不像出版商担心的那么糟,两三个月后,大部分作者已经认识到,虽然网上自行出版省去了数目不菲的印刷和发行推广费用,但是,并非所有的独立作者都有斯蒂芬·金那样的知名度,在市场方面,作家仍然需要有完整发行网络的大出版商的帮助。

那么,对起步阶段的作家而言,网上自行出版是否就没有多大意义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几个例子。与斯蒂芬·金不同,在他们的自行出版实践中,有一项近年来得到极大发展的技术作为支撑,这便是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POD)技术。借助网络的快捷传输功能,作者将作品的电子手稿用电子邮件发给提供按需印刷服务的出版商,由后者进行简单的包装,一天之内新书便可全部完成。

网络助燃自行出版

2000年12月在美国出版的新一期《时代·数码》(TimeDigital)杂志,刊登了一组名为《电子图书革命:同去!同去?》(Yousayyouwantane-bookrevolution?)的封面专题文章,有一部分谈到借助网络自行出版的现象。

文章说,有两种革命正在发生,一种是对作者而言,另一种则面对读者。可以大胆预言,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出版”,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阅读他们的著作。书籍将要死去,而书将永生!(Thebookisdead.Longlivethebook!)

尽管美国人从来不是一个真爱读书的民族,但他们一贯喜好著书立说。随便走进这个国家的哪家咖啡馆或是社区学院,都能找到成堆的未来作家们在大吐苦水,说纽约那些傲慢自大的傻冒儿编辑们从来就不把他们的大作放在眼里。

很显然,痞子蔡等人的路越走越窄。那么还有没有别的路好走呢?自行出版是否可行呢?

这些坚定的作者们可以选择自行出版。以往的自行出版要花好多钱,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作者们用不着为了出书到银行抵押房子了。现在只需花上不到100美元,iUniverse.com(巴诺连锁书店参股)或Xlibris(兰登书屋参股)两家网站就可重新包装你的手稿,设计彩色封面,印刷成书以供出售。当然,这些书并未经过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但至少它们可以面对公众发售了。作者可从每本售出的书中抽得20%到25%的版税,不过,他们必须自己去寻找买主。

文章介绍说,一位叫布兰登·麦西的年轻作家便是如此,他写了一本悬疑小说《惊雷之地》(Thunderland),却苦于找不到出版商,编辑给他的理由是当下恐怖小说市场有点儿“疲软”。于是在1999年3月,麦西将小说手稿送交一家提供按需印刷服务的出版商,他所属的在线作家团体与之订有协议。当时大部分自行出版的小说每种总共只能卖到两百到五百本,但一年半之后,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网站和网上书店,麦西的这本小说卖出了大约2000册。当然,作者本人在促销上花了不少的精力。除去不停地签售等公开活动之外,他还得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网站。网站的点击率累计达到约12000次,另有超过100家写作网站和与恐怖小说有关的站点对麦西的网站做了链接。

《惊雷之地》获得了一个网络作家组织“非洲裔美国在线作家指南”的“金笔”奖,兰登书屋正在考虑出版该书的平装本。“以一个自行出版者的身份面对(出版社的)编辑时,你就不会再像一个无名鼠辈那样开口便说‘我想出书,帮帮我吧’了,你已经有了销售业绩,”麦西说,“你可以说,‘我已经卖了多少多少本,我的网站每月有好几千次点击。’”

文章说,并非只有新手才有求于自行出版,不少已经站稳脚跟的作家也开始发现能从中大大得益。道格拉斯·克雷格便是其中之一,他已经与纽约的几家大出版商合作,出版了11本小说,但是他对出版商总是拖延出版他的新作耿耿于怀,于是他给自己铺了条快车道。1999年5月,他通过一家专业出版网站,开始在互联网上连载自己的作品,数千名订户每周都能免费收到一章。克雷格没想从网上挣钱,但他最后以原来三倍的价格卖掉了这本新书。

这就是自行出版所起的杠杆作用,“媒体对我的注意,全然改变了我在面对出版商讨价还价时的位置。突然他们要我一年出两本书了,而且是精装版。在此之前这些条件根本不会拿上桌面,”克雷格说,“在网上公开作品不仅不会损及印刷本的销量,还可帮助作家吸引读者。美国在线(AOL)有1800到2000万个注册用户,我只需其中的一小部分便可冲击《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要是我能给每个人都提供点免费的什么,没准儿他们中有些人就会出门来买我的书了。”

另一位女作家名叫M.J.罗丝,前些年一直写广告创意和脚本,现在也开始写小说,走的是带点色情的惊悚小说的路子。问题是出版商对她一无所知,她托人找了十几家出版社都没戏,尽管有很多编辑表示喜欢该书,但都担心它能否在市场上打响。

“后来我灵机一动,想把书放在网上供人下载。我问我的经纪人,要是我能卖出去1000本,你能不能回头再找出版社,说:‘嘿!这是不是就是你们要的营销策略?”代理人说可以,于是罗丝花了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和实施她的自行出版及营销计划,1998年6月,她将自己的新书贴到了网上,到了第二年1月,她已经卖出了1500册,下载一份数字版要九块九毛九,印刷版十二块九毛五。

罗丝的这本小说最终由道布尔戴图书俱乐部出版,这是这家出版商头一次选中一本自行出版的小说。文学指南出版公司随即出版了该书的精装本,袖珍版也由口袋书公司出版。

《时代·数码》的这篇文章说,罗丝的大胆之举吸引了广泛的公众注意力,网上杂志《连线新闻》还请她从事专门的电子书咨询工作,这使她能广泛了解目前作者们对网上自行出版的种种需求和疑虑。于是她想到要把这些问题和答案做成一本书。圣马丁出版社将于今年1月推出这本名为《图书如何E出版》(HowtoE-PublishYourBook)的专著。书还未正式上市,《出版家周刊》已经称之为“网上自行出版的权威指南”。

罗丝是这样形容她自己的:“千真万确,电子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

文章说,感谢技术的飞速进步,只要他愿意,每个作者都能如法炮制,自行出版。但在罗丝看来,却多少存在着一丝隐忧。想象一下,当网络空间里的小说多到数不胜数的时候———就像现在五花八门的网站一样多,将没有任何一个搜索引擎可以将它们尽收其中。罗丝担心像她这样的新手借助电子书一夜成名的故事再也不会重演了。

国内自行出版的前景

罗丝的担心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无名作家,第一波网络写手们大获成功的热闹场面调动起了成千上万文学青年的积极性。网络写手不断涌现,文章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文学网站因此不断扩张,这种场景与过去一年里绝大多数网站艰难度日的萧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网络写作的一片蓬勃之中,未来的作家们发现,自己的作品越来越轻易地被淹没在无边的习作大潮中,难以望见出头之日。

很显然,痞子蔡、安妮宝贝等人的路越走越窄。那么还有没有别的路好走呢?自行出版是否可行呢?

自行出版,或可称之为“作者出版”,本来不是什么新鲜词儿。但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无论中外,自行出版一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国外的大出版集团控制了从作者写作到发行销售的主要渠道,使普通作者的作品难以通过个人的努力为公众认可。国内也有相关的法规予以限制,《出版管理条例》和《印刷业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了印刷业属于国家专控的特种行业,任何个人送交印刷的出版品都是不合法的。

几个月前人民时空网(www.peoplespace.com)曾与一家公司合作,在南京书市上现场演示了从以色列引进的一套网络印刷设备,几分钟内即可按客户要求印装完成一本标准规格的图书。尽管网站方面声称已经具备了按需印刷的能力,但也无法直接面对个人作者。事实上,人民时空的“在线印刷”根本就是个无效链接。

另一家号称“中国首家网络出版商”的百家卓马网站也在其网页上宣传按需印刷服务,声称“拥有施乐、佳能、日本理想等世界高级数字印刷设备”,“可接受来自网络的电子文档,无需菲林,简便快捷:每小时7200张,600dpi的印刷精度,大8开的印刷幅度,质量精美。”但其报价表各栏目却均为空白。(这家网站所从何来也不清楚,键入网站的域名ebook-publish.com更是“没门儿”的404错误。不过,中文雅虎上有个链接www.ebook-s.net/new/倒是可以一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这样一来,人民时空这样的网站将只能与正规的出版社合作,在作者和出版社之间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作者提供作品的电子手稿,通过网站的出版平台(据悉这样的平台正在建设之中)送交出版社的编辑审读,通过后发还网站,加上设计好的封面,直接传给网站的高速印刷机制作成书。

这个过程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诸多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即使几年后真的出现了国家批准的网络出版社,也仍然要面对这些困难。

困难之一便是书号问题。这本来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但由于目前书号仍属专控的稀有资源,使得原本不能作价的书号在黑市上有了标价,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买卖书号成了某些能力低下的小出版社的主要财源。因难之二是发行问题。在目前图书发行市场尚未开放的情况下,作者很难为自己的书找到一条名正言顺的独立发行渠道。其它的困难不再多说,单是这两项已经足以使出版社将主动权完全抓在自己手里,作者依然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作品是否能够出版仍将取决于出版商是否认为它值得出版。

当然,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不是值不值得出版而是能不能出版的问题。出版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需要永远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希望能在下一期继续讨论这一问题,如果您对此问题有任何建设和设想,欢迎致信ckkcn@yahoo.com。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